憋笑挑战赛,你能坚持到几秒
发布时间:2025-10-04 15:14:16 | 次浏览
“憋笑挑战赛”席卷全球,你能坚持到几秒?科学家揭秘笑点背后的运动奥秘
在体育界,一项看似无厘头却风靡全球的赛事正悄然打破传统运动的边界——憋笑挑战赛,参与者需要在面对各种搞笑场景时保持面无表情,坚持时间最长者获胜,从线上短视频平台到线下体育场馆,这项挑战已不仅仅是娱乐消遣,更成为测试心理韧性、面部肌肉控制力甚至体能耐力的新型“运动项目”,最新数据显示,全球已有超过200万人参与相关赛事,而科学界也开始关注其背后的生理与心理机制。
憋笑挑战赛的雏形可追溯至2020年初,当时网络博主为缓解疫情带来的压抑情绪,发起“面对搞笑视频能否不笑”的互动游戏,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广,挑战迅速病毒式传播,2023年,欧洲某创意体育联盟将其正式列为竞技项目,制定规则:参赛者需在90秒内面对随机播放的搞笑片段(如动物出糗、名人滑稽瞬间等),每笑一次即被淘汰;若坚持到最后,则进入“加时赛”——接受现场喜剧演员的即兴表演考验。
职业选手甚至开发出专项训练法,五次蝉联冠军的芬兰选手埃里克·索尔伯格透露,他的秘诀是“专注呼吸与肌肉控制”:“笑本质是膈肌和腹肌的痉挛式收缩,通过核心肌群稳定训练,可延迟笑的爆发。”选手们还会进行“脱敏训练”,反复观看搞笑内容以降低敏感度,类似运动员对高强度训练的适应过程。
为什么有人能憋笑超过300秒,有人却一秒破功?神经科学家指出,笑涉及大脑前额叶皮层(控制理性)与边缘系统(管理情绪)的“拔河比赛”,当搞笑信号传入,边缘系统会触发笑反射,而前额叶则试图抑制它。“憋笑成功者往往前额叶活跃度更高,这类似于运动员在压力下保持专注的能力,”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·李解释道。
从运动生理学看,笑本身是一次高能耗活动:一次大笑可调动面部、胸腹等53块肌肉,心率提升10%-20%,耗氧量相当于慢跑1分钟,而憋笑则需反向调用核心肌群进行“对抗性收缩”,如同举重时保持稳定姿态,英国运动医学期刊2024年的一项研究甚至发现,经常参与憋笑训练的人,腹横肌耐力比普通人群高出15%。
憋笑挑战赛的竞技化程度正飞速提升,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,某赞助商在奥运村设置的“憋笑快闪赛”吸引近百名运动员参与,美国游泳名将凯勒·德雷塞尔在挑战中坚持了128秒,他赛后调侃:“比蝶泳决赛还难!笑肌比肱二头肌更难控制。”
2025年,亚洲首届官方憋笑锦标赛将在东京举行,赛事规则已细化至分级制:初级赛使用温和幽默片段,职业赛则引入“多重干扰”——如在播放搞笑视频时突然向选手投掷泡泡纸或羽毛,赛事主办方表示:“这不仅是娱乐,更是对心理韧性的极致考验,符合体育精神的内核。”
尽管拥趸众多,憋笑挑战赛也面临质疑,传统体育界批评其“缺乏体力消耗的严肃性”,但支持者反驳:国际象棋、电竞等早已证明脑力与心理对抗的体育属性,体育社会学家张琳指出:“体育的本质是挑战人类极限,而憋笑融合了自控力、情绪管理与生理调节,符合现代体育多元化趋势。”
更实际的推动力来自健康领域,研究表明,规律性参与憋笑训练可提升压力应对能力,甚至降低焦虑症发病率,日本某企业已将憋笑课程纳入员工健康计划,称其“成本低、易参与,且能促进团队凝聚力”。
随着技术发展,憋笑挑战赛的互动形式不断革新,AR(增强现实)眼镜可实时监测选手面部微表情,AI则根据个体笑点数据库定制“致命笑弹”,某平台数据显示,全球用户平均憋笑时长仅为23秒,但顶级选手纪录已突破500秒大关。
“这像一场与自己的战争,”一位参与者感叹,“当你忍住笑的瞬间,仿佛跑赢了一场内心马拉松。”或许,正如体育史上所有新兴项目一样,憋笑挑战赛的魅力正在于它以最原始的方式,触动了人类对自我控制的渴望——无论你能坚持几秒,挑战本身已是胜利。